摘要
作为新型乡村公共空间的杭州农村文化礼堂,其前身在最近70年间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的演变:20世纪50—70年代,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公共食堂代表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置换,其空间含义多在政治层面;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基层治理权放置乡村,新的经济形态更叠,曾经的公共食堂被用于厂房和电影院,空间含义偏重于经济层面;进入21世纪,完成资本积累的浙江乡村开始探求精神归属,文化礼堂在杭州首创,最后成为遍及全国的乡村公共空间样板。杭州农村文化礼堂的演变简史,为我们展现了空间作为一种媒介与人的互动和社会关系的形塑,以及在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外部力量与村民自主力量在空间媒介作用下的协同。这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乡村公共空间提供了更多可能。
出处
《未来传播》
CSSCI
2022年第5期57-65,共9页
Future Communication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研究”(20&ZD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