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周作人“落水”后,其原本自比于陶渊明、“隐逸”之士的说法便遭到质疑。而周作人、“《古今》派”、大后方左翼知识分子及自由主义作家围绕这一话题及战时“隐逸”合法性等展开的论争,不仅与各方的文化资源、个体境遇、利益选择、党派立场等相关,也反映出“隐逸”可为闲适生活方式、独立文化性格,乃至政治品性表征的语义丰富性及模糊性。这一论争虽为抗战极端语境下的产物,也包含着普遍性的历史思路。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0-61,共12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