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社会转型期的文学乡愁与现代性建构--论俞胜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作为文学创作的精神源泉,故乡可以说是作家自我认知的起点,是作家体察社会、触摸世界的支撑点,也是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落脚点。进一步地说,故乡不仅是作家最内在、最至诚的情感所依托的重要载体,更为作家的创作实践积累了源于故乡地理与人文最原初的动力源泉。关注和聚焦作家的故乡书写以及情感表达,越来越成为研究界更直接地认识作家及其文学世界的一个潜隐窗口。作为一个出生于乡村、成长成熟于城市的作家,“故乡”对俞胜来说,始终是个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或说界域,其内心总在“南方的乡村”和“东北的城市”之间徘徊。梁帅、俞胜:《我是“为人生”一派的作家——对话俞胜》,《北方文学》2015年第6期。基于如此的生命经验与人生阅历,俞胜在创作中对“故乡”的叙写与再现,并不只是单纯地局限于对乡村世界悲悯式的回望与缅怀,而是将观照的视角辗转于城市与乡村彼此有别的两个世界,以及“城—乡”互动发展与个人情感的交叉地带之间。在此基础上,他把目光聚焦于自己既熟悉又有着切身体验的“乡村人”“城市人”以及生活在城里的乡村人的生存状况与精神境遇。而这些在俞胜小说创作中,尤其在中短篇小说集《寻找朱三五先生》里有着更为清晰的彰显与表达。
作者 张凡 杨玄璘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140,共7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汉语文学的现代性建构”(21BZW13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区域文化视野下新疆兵团文学研究”(2018M643773)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13

  • 1景天魁.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9(6):54-66. 被引量:128
  • 2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 3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三联书店,1998..
  • 4侯文若.《全球人口趋势》[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页.
  • 5陆学艺.1997,《21世纪的中国社会》,云南人民出版社.
  • 6陆学艺.2000,《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提交给“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改革国际论坛”的论文.
  • 7杨宜音.1997,《转移与外出:非农化的两种形态》,载黄平主编《寻求生存》,云南人民出版社.
  • 8赵树凯..2000,《沉重的脚步:1999年的民工流动》,载汝信、陆学艺、单天伦主编.《2000年:中国礼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9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5,5.
  • 10布劳·彼特.1998,《不平等和异质性》,王春光、谢圣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共引文献1557

同被引文献3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