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仁”字的“■”“忎”“仁”三种构形分别对应外在威仪、身心互摄、主体间性三种意象,并显示了仁在观念史中由外显而内敛、由直观而抽象、由“自为”而“为他”的逻辑展开。“■”的构形最直观,形容贵族男子刚猛尚武的外在威仪,进而引申为一切积极品质的外在表现。“忎”的构形较为抽象,从“千”(身)从“心”,“千”(身)符代表美好外貌(■),“心”符则代表支撑美好外貌的内在真情、真实、真心,也代表了孔门以心主身、身心互摄的修养取径。随着早期儒家对“忎者”修养的深入思索和践行,人们发现,“忎”的成立绝非仅限于个体主体的身心内部,而是要时刻回应“他者”的召唤,而其回应的合宜表现则需兼顾“礼”和“情”,同时,实现和衡量“忎”德的根本途径和标准也是作为“关系”的“人我之间”,即所谓主体间性。“仁”字的构形中不仅有“亻”(身心之忎),更有“二”(主体间性),故自秦汉以降,“仁”字以其极高的完备性和抽象性,最终优胜于“■”和“忎”,成了这种仁观念的标准字形。
出处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7-59,共13页
Academic Exchange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托举计划项目“中华匠道所蕴含的劳动精神与人格修养论研究”(20CX0500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