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出血风险及出血管理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患者由于心房有效收缩功能降低,血流动力学紊乱,血流瘀滞,易形成血栓,导致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1]。脑卒中是心房颤动的严重并发症,与非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相比,心房颤动相关卒中死亡率和致残率更高,多预后不佳。而合理应用口服抗凝药可以有效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风险[2],可以有效预防心心心房颤动动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生[3]。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VKA)抗凝效果明确,自从19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广泛用于瓣膜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但除了出血风险以外,VKA有起效失效慢、治疗窗口窄、个体差异大、需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等局限性。近些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NOAC),又名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DOAC),凭借药效稳定、用药简便的优势,应用逐渐增加[4]。但NOAC仍具有一定出血风险,其相关的大出血往往预后不佳,成为用药依从性下降的因素,导致相当比例患者未能合理用药[5]。因此,心心房颤动动患者的NOAC相关出血已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从NOAC的出血风险、出血风险评估及出血后管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出处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1291-1294,共4页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Diseases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7038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42

共引文献752

同被引文献22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