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40年代初,“人民性”概念被引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中。随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及其与苏联文论的对话,“人民性”逐渐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关键词。新时期以前,“人民性”概念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救“阶级性”概念在阐释文学经典时的片面性,因此,这一概念在20世纪50-60年代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新时期以后,“阶级性”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不再具有以前的强势地位,“人民性”概念的补救功能随即消失,而政治功能日益凸显。但是,由于“人民性”是一个宏观的、原则性概念,它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阐释效力不断下降。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人民立场,以文学批评的具体概念取代抽象概念,探寻“人民性”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间新的关联方式,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一种选择。
基金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三种形态研究”(2019BWX02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