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庄语”到“巵言”——庄子语言观念的生成脉络及其意涵 被引量:1

From"Zhuang Yu(庄语)"to"Zhi Yan(巵言)":The Generation of Zhuangzi's Language Concept and Its Meanings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庄子看来,“言”是人召唤与接纳万物的基本方式,在人类思想与生活世界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万物既以“浑沌”为其本然态势,因之而起的“言”也呈现出“未定-无常”之常貌。如果“言”不能知止于此,就会逐渐衍化成试图在浑沌中固化价值、凿出秩序的“庄语”。通过“有用-无用”之辨与“是-非”之辨,“庄语”试图定性乃至重构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从而形成了对万物的限制与宰制。正是为了解决语言因隐于“荣华”而使人无法合理观物、应物的生存难题,庄子提出了寓言、重言与巵言。寓言、重言是以人之是非、古今观念为基底而生成的语言策略,意在弱化言说对象的是非对抗心理、因顺言说对象的尊古崇圣心理,以期实现平等而有效的沟通效果;巵言则是依乎天理、因物为正之言,由之敞开的是一个“咸其自取”的生活与意义世界。
作者 王玉彬 Wang Yubin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2,共10页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庄子·齐物论》研究”(项目编号:20FZXB045)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19

  • 1陈静.“吾丧我”——《庄子·齐物论》解读[J].哲学研究,2001(5):49-53. 被引量:55
  • 2李孺义.论“卮言”─—道体论形而上学的语言观[J].哲学研究,1997(4):38-45. 被引量:11
  •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88、324页.
  • 4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62页.
  • 5王夫之.《庄子解》[M].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6页.
  • 6葛瑞汉 张海晏.《论道者》[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 7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13、14-15、192、209、140、5、43、48、14.3、276、45、17、18、20-21、27、256、110、285-286、31、32、119、232、334、336、193、190、119、28-29、59、72-73、73、77、77-78、118、70页.
  • 8《春秋左传正义》,2007年,载《十三经注疏》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 9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2-64、6页.
  • 10孔颖达.《礼记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第5册,台北:艺文印书馆,2007年.

共引文献14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