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与心源型(CE)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磁共振加权成像(DWI)特征、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采用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案,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AIS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根据急性卒中治疗Org 10172试验(TOAST)分型,将患者分为LAA组73例、CE组47例。查阅两组患者入院时的MRI资料,对比两组DWI分型、侧支循环分级及入院时的基本情况,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预后结局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A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CE组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合并房颤患者占比、侧支循环分级0~1级的患者占比均大于L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E组患者主要为皮质-皮质下型梗死、前-后循环型脑梗死,且患者占比高于L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A组患者大的穿通支梗死、单侧前循环梗死患者占比高于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E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28 d的NIHSS评分均高于LAA组,治疗前后LAA组NIHSS评分降低值大于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CE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38.30%)低于LAA组(6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回归模型显示:患者年龄大、入院时NIHSS评分高、合并房颤、TOAST分型为CE型是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侧支循环分级≥2级是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CE型AIS患者以皮质-皮质下型梗死、前-后循环型脑梗死为主,CE类型的AIS患者预后结局较LAA类型的患者差,可能与CE型患者合并房颤率高、入院时NIHSS评分更高、总体年龄较大、发生脑梗死后侧支循环更差有关。
出处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288-291,共4页
Journal of Chinese Physic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