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荀子主张“人之性恶”,但也明确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因此,如何为一个性恶之人寻求为善的道德动机既是荀子留给我们的理论难题,也是学者必须直面加以解释的问题,而出现在《性恶》篇中的“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一段已构成了学者试图从中寻找答案的重要文本。通过对中外学者关于荀子“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的理解以及对“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的分析,可以看到他们的观点虽良莠不齐,各不相同,但这些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了我们对荀子有关道德动机思想的理解,值得我们正视和思考。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36,共12页
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