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古代国画中的“物”是诉诸身体知觉、积淀着丰富审美文化意蕴的“无生命体”。“以物入画”,“物”与“生生之为美”的主导话语相抵牾,主流题材一家独大,物“寄生”其中。究其原因,一者,“无生命”是物的“先天缺陷”;二者,国画对物“转码”后无法“具身观看”;三者,当物作为“引子”时,物“象”在场,但意义缺席。“顽石入画”和“全形拓入画”是“以物入画”的成功经验,前者游走在“物”与“非物”之间,后者徘徊于“画”与“非画”之间。这启示着我们,迈向“临界”“倒逼”形式是艺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现代阐释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BZX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