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夏循祥、杨丹禾在《民族学刊》2022年第5期撰文指出,当代人类学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新的局面,田野作业与民族志受到诸多质疑、反思与挑战。“深度”成为人类学与其他学科民族志之间的标志性差别。人类学的“深度”,涉及田野作业的深度和民族志文本的深度这两方面,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田野参与的深度、社会理解的深度、材料描写的深度、材料解释的深度、理论挖掘的深度。(一)田野作业的深度始终有其基本的客观评判标准。足够的参与时间、基本的语言掌握、尽可能投人的参与观察,长期参与观察之后的深度访谈,以及积极的经常性回访等,依然是田野作业“深度”的基本评判标准,能够体现民族志方法中的“科学性”。(二)民族志文本需要深度田野作业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