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东南亚吴哥博雷地区佛像风格的早期阶段及源流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柬埔寨南部的吴哥博雷是东南亚最早的古城之一,该地早期佛像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从模仿古印度到本土化创造的过程。本文基于吴哥博雷6—7世纪佛像中保存较完好的14例展开,依据造像样式将风格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造像中古印度影响痕迹较明显,甚至出现了部分造像因素的挪用;第二阶段,以“弓眉杏眼”组合为代表的本土面容逐渐成为定式,右袒式无衣纹佛衣与对称直立像出现;第三阶段,“双耳垂肩”这一湄公河三角洲沿海地区惯用的佛像雕凿习惯成为主流,造像整体高度简素光洁,兼具优美身形与野性力量。对于吴哥博雷佛像的源流,本文提出应考虑笈多萨尔那特风格为主,而对学界所言的阿玛拉瓦蒂风格影响则应重新考量。柬埔寨吸收古印度文化的途径是多样的,结合地缘关系及途径点实物遗存,本文指出海路传播在吴哥博雷佛像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作者 张理婧
出处 《美术大观》 2023年第2期94-98,共5页 Art Panorama
基金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7—8世纪吴哥博雷石雕流派研究”(项目编号:KYCX21_2000)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16

  • 1费泳.“青州模式”造像的源流[J].东南文化,2000(3):97-102. 被引量:26
  • 2渥德尔.印度佛教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 3Vincent A.Smith,A. V. Williams Jackson. History of India: Vol. II [M].New York : Cosimo, 2008 : 193-195,402.
  • 4宇井伯寿.印度佛教思想史[M].释印海,译.台北:华宇出版社,佛历 2530 年(1986 年):54.
  • 5Alexander Lubotsky. The "Sarvatobhadra" temple of the Visnudhar-mottarapuma and the Visnu temple at Deogarh [M].A.W.van den Hoek,D.H.A.Kolff, M.S.Oort, eds.Ritual, State ard History in Sowth Asia:Essays inHonour of J.C.Heesterman. Leiden, etc. , 1992: 199-221.
  • 6毗耶娑.摩诃婆罗多:第五册[M].黄宝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564.
  • 7毗耶娑.摩诃婆罗多:第三册[M].黄宝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199.
  • 8张同标.天譬喻经舍卫城大神变汉译及其造像释读[J].中国美术研究,2011(3):27~40.
  • 9张同标.早期佛教的莲花意象[J].中国美术研究,2012(1):115-129.
  • 10释庆吉祥,等.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二[M].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宗教类.影印大明万历十九年印造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496-497.

共引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