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晨歌”,作为四川民歌中代表性山歌歌种,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等教材中被放在和陕西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山西的“山曲儿”等同样重要的地位上。它的代表作《槐花几时开》,蜚声大江南北,在全国甚至海外都有广泛的影响,不光被改编成器乐曲,还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音乐等多种形式,甚至作为大型现代川剧的名字。但是,晨歌为什么被歌唱?如果把晨歌看成民歌文化记忆的一种载体,从其得名开始梳理,以发现它的歌词传承者、曲调生成者、文化赋予者等人群的口述资料为切入点,则可以发现晨歌实质上是民歌实践活动相关记忆缺失之后,当代演唱者、作曲者、出版者、研究者等多元力量对它的重构和呈现的综合体。晨歌世代累积的不同版本,实际上就是一个音乐的“实践—记忆—概念—思想—认同—建构—再实践”的流动性过程,是当代者对于历史记忆的认同和参与的必然结果。
作者
刘宇统
陈元碧
Liu Yutong;Chen Yuanbi
出处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101,共9页
Chinese Music
基金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失忆与重构问题研究——以僰人音乐文化为例”(项目编号:2017FD03059)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