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和《刑法修正案(十一)》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出罪机制带来变化。实证研究发现实务中“扰乱金融秩序”之法益要件被严重虚化,对司法解释的出罪规定理解运用混乱,被不起诉的案件与被定罪判刑的轻罪案件在集资规模、退赔比例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现有的限缩入罪之理论学说囿于法律规范的封闭性没有关照实务困境因而未对实践产生指导意义,应基于金融效率与安全的平衡视角重构本罪的出罪标准,即“中观金融风险的可控状态”。该标准是基于(法律禁止)风险制造的行为维度和风险控制的结果维度的复合考量,是一种具体危险状态是否可控和“法和平”是否恢复的评判,可从集资低风险模式、无信息欺诈、积极退赃退赔三个方面具体判断。积极退赃退赔是一种“可罚性阻却事由”,全部清退和部分清退的情形均有可能达至“中观金融风险的可控状态”从而获得实质性出罪的空间。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金融科技企业融资犯罪风险的刑事合规研究”(项目编号:21BFX06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被害人视角下涉P2P集资类犯罪的刑法规制研究”(项目编号:19YJC820009)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金融科技犯罪的刑事合规治理研究”(项目编号:GJ2021D1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