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建筑形态与精神符号:三线建设初期“干打垒”研究(1964—1966) 被引量:1

The Architectural Form and Spiritual Symbol:A Study of Gandalei Houses in Early Third Fror 1964196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共中央在决策三线建设时确立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基本原则,要求在非生产性的建设方面学习大庆精神,因陋就简,兴建“干打垒”,降低成本,将更多资金和材料投入生产领域。攀枝花工业基地是较早修筑“干打垒”的三线地区,而四川广安华光仪器厂因在“干打垒”试验中取得成功并形成经验,被上级机关树立为典型,加以推广。初到三线地区时,建设者们对推广“干打垒”并不积极。在经历一系列政治动员和思想工作后,他们逐渐接受并参与修建“干打垒”。“干打垒”因其自身优点有效缓解了基建压力,各地因地制宜的实践则促进了“干打垒”建筑形式的多样化。推广“干打垒”的过程也是践行“干打垒”精神的过程,“干打垒”不仅是一种建筑形态,它同延安窑洞一样,演变成特定时代具有多重意义的精神符号。 The present paper,reconstructing in detail the history in which a Guang'an-based factory set an example of building Gandalei(the simple adobe house)in the early construction of Third Front,contends that building Gandalei was not only an endeavor relieving the pressure of capital construction but also a spiritual symbol having multiple meanings as Yan'an dwelling caves had done.
作者 李德英 朱领 LI Deying;ZHU Ling
出处 《史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8-207,220,共11页 Historical Review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8JZD027)阶段性成果之一 四川大学2035先导计划:区域历史与考古文明(2035xd-02)资助。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30

  • 1陈东林.从“吃穿用计划”到“战备计划”──“三五”计划指导思想的转变过程[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4(2):65-75. 被引量:23
  •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2-47.
  • 3逢先知,金冲之.毛泽东传: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385.
  • 4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 5薛驹.关于新形势下干部参加劳动问题的思考[J].时代先锋,2003,(8).
  •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94.
  • 7新华社北京分社.北京七千干部走上农业战线[N].人民日报.1957-10-14.
  • 8锻炼干部能文能武能上能下福建广西贵州甘肃下放大批干部劳动锻炼和充实基层[N].人民日报,1959-02-24.
  • 9李锐.庐山会议实录[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63.
  • 10张竞.书记睡到炉边去一炉生火万炉红[N].人民日报.1958-09-03.

共引文献15

同被引文献23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