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水稻南传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既有研究已确立其大致的年代框架,但作为新传入的物种,水稻在当地的被利用状况、对当地生计模式甚至生态系统的影响还不甚清楚.本文通过对福建南山遗址4号洞连续堆积中的植硅体进行分析,并结合周边遗址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发现,虽然7,500cal.a BP有早期水稻的传入和利用,但东南地区依然保持着渔猎-采集的生计模式;5,000~3,500cal.a BP期间,水稻连同粟、黍一起被广泛利用,表明该地区已开始普遍接受很可能源自长江中游地区的混作农业,并经过2000多年的适应逐渐走向成熟.粟稻混作农业改变了该地区原有的渔猎-采集生业,推动了当地农业化进程,并带动了区域文化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为他们走向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岛屿东南亚奠定了基础.
出处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2-1114,共13页
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77123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21AKG00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0批面上项目(编号:2021M702328)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22JZDZ024)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