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认为,先秦学者认为“性”的特质为:本自具有,及不可避免接物。其时主要就“本然存在”和“本生趋向”认识性的本质,告子对此二路径已俱有注意。就本然存在言性者,大体从就特定或具体常态存在言本然存在,发展至“生”、“生之所以然者”的抽象概括。就本生趋向言性者,从就特定或具体常态趋向言本生趋向,发展至“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的抽象概括。荀子主张人禽生之所以然者是血气,认为与外物接合过程中“和己”式本生趋向会发展至“利己”式本生趋向并最终至于“恶”。孟子重“人”类之个性,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三种特定常态趋向与能力层面的“是非之心”一同视为本然存在,复就趋向于仁义礼智这些特定目标言本生趋向。
出处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23年第3期11-18,共8页
Social Sciences in Xinjiang
基金
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SJWY202201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