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竽,是中国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形似笙而稍大,簧管数亦较多,《宋书·乐志》中记载“宫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原36管,后减至22管,竽这种乐器跟同类型的笙非常相似,早期拥有36根管,而经过历史的发展,减少到了22根管,与笙的主要区别在于体积大小和簧管的数量。竽簧管数量较多,采用36簧的设计与制作,这也意味着竽比笙的制作工艺要求高,对演奏者演奏水平的要求也比笙高。竽在战国至汉代曾广泛流传,在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竽有22根竹管,分为前后两排,每排为11根,前后呈对称分布,插在竽斗上,用2~5道竹筛加以固定,竽斗、竽嘴皆为木制,采用大漆工艺,将漆涂在竽斗、竽嘴以及竽苗上。通高78厘米,用直径约0.8厘米的竹管制作而成。
出处
《天工》
2023年第11期39-41,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