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日本与中国古典审美范畴的“寂”与“静”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静”与“寂”作为中日两国的审美范畴,分别代表了本国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质。“寂”有“寂声”“寂色”“寂心”三个层面的意义,从审美心境上来说,“寂”属于精神内涵层面,而“静”范畴也是从主体精神状态层面上界定的,所以日本审美“寂”范畴和中国古典审美“静”范畴在审美价值上具有相通性。“寂”的审美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禅宗思想的影响,“静”的审美意识古已有之,受佛道和禅宗思想的熏染,两国文化相互渗透和汇合造就了审美思维的关联。但审美的根系本身是在意识形态的诉求之上,对美的体验的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意识,所以两者在理论内涵上存在差异。
出处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95-199,共5页 Journal of Taiyuan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学者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目录汇编与学术史考察”(项目编号:20&ZD288)。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45

  • 1彭修银,邹坚.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1):9-14. 被引量:46
  • 2马德邻.空寂与闲寂——也论日本中世的审美意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2):9-15. 被引量:8
  • 3[3]相良亨.日本的思想[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9.
  • 4[4]九松真一.东洋的无[M].讲谈社,1987.
  • 5[5]相良亨.日本思想史入门[M].ぺりかん社,1989.
  • 6金克木.《日本外交史读后感》,见《比较文化论集》,三联书店1984年版,185页.
  • 7陈伯海.《唐诗论评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706,1429页.
  • 8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漓江出版社1985年版,80页.
  • 9东山魁夷、黑川纪章等.《日本人与日本文化》,周世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17页.
  • 10诹访春雄.《日本的幽灵》,黄强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53页.

共引文献4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