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儒家文论与曹植颂文的创新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汉魏之际,曹植融汇儒家经典,吸收儒家文论,并将其运用在颂文创作中,在本质论、功能论、形式论等维度使该文体呈现出系列新变:其一,他在儒家文论“诗言志”“诗缘情”等基础上,突破了颂只能歌颂的文体规范束缚,明确了颂“吟情述志”的本质,在颂文创作中注重作家主体情感的抒发。其二,依据儒家诗教“美刺”论,强调辞赋等文学介入社会的价值,拓展了颂的政治功能,使以往“润色鸿业”“宣上德”的颂还具备了“讽谏讥评”的价值功能。其三,在儒家文论“主文谲谏”的思想下,打破颂体朴实厚重的语言风格与单调的形式节奏,追求颂的形式美,讲究颂的语言技巧,提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颂呈现出辞采华丽、文情并茂、音律谐和的艺术特色。曹植对颂文的创新,不仅体现出鲜明的儒家文论思想和美学趋向,彰显了儒家文论的价值与意蕴,而且促进了晋代颂文的发展繁盛,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 丁静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8-175,共8页 Jiang-huai Tribune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赋学编年史”(17ZDA240)。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26

  • 1王德华.东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渗与散体大赋的走向[J].文学遗产,2004(4):4-13. 被引量:9
  • 2吴讷,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 3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 4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 5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 6何焯著 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7..
  • 7李泽厚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 8李兆洛.骈体文钞[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 9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01.
  • 10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共引文献1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