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以“有意味的形式”看《无名》对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国传统艺术重“意味”、轻“形式”,独具匠心的形式往往承载着余兴悠长的意味。西方艺术重“形式”、轻“意味”,虚空无形的意味往往以具象繁杂的形式展现。程耳导演继承了情景交游、若有余香的中国意味,同时吸纳了精雕细琢、颇为讲究的西方形式。在电影作品《无名》中,导演以“有意味的形式”的观念展现“重意味更重形式”的影像风格,“形式”与“意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建具有中华意蕴的中国话语体系,搭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桥梁。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47-151,共5页 Movie Literature
基金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FTQ005)。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11

共引文献2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