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慧远与鸠摩罗什法身观新论——以善巧方便沟通证法与教法为视角

A New Discussion on Huiyuan and Kumarajiva's View of Dharma-kaya--The Perspective of Bridging the Gapbetween Prapti-dharma and Desita-dharma through Upayakausalya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东晋时期慧远与鸠摩罗什的书信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佛教的“法身”。确立“法身”是“有”,对于慧远,是中土思维的角度确立信仰目标的基础,但也因此与佛教经典的表述冲突,产生了困惑,从而向鸠摩罗什请教。佛法有证法和教法两个方面,慧远从教法上感受到的理解困难需要在证法意义上消解。鸠摩罗什则通过中观系统的教法以善巧方便沟通证法来解决慧远以及普通信众当下的理解困境,只是这种义理的澄清在知识结构上不同于玄学思维的体用、有无、形神等二元对立的模式,文章依照《大乘大义章》前两章内容分别解析慧远和鸠摩罗什的法身观,由此进一步推论汉传佛教在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上,中印佛学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以经典和修证互动的方式推动着人间佛教的发展。同时也辅证了善巧方便对于全面理解佛法本义的重要性。
作者 樊沁永 Fan Qinyong
出处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3-129,共7页 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11

  • 1慧远、鸠摩罗什.《次问念佛三昧并答》,载《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
  • 2慧远、鸠摩罗什.《次问修三十二相并答》,载《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
  • 3慧远、鸠摩罗什.《问实法有并答》,载《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下,《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
  • 4赖鹏举.《中国佛教义学的形成--东晋外国罗什“般若”与本土慧远“涅柴”之争》[J].中华佛学学报,2000,(13).
  • 5赖鹏举.《中国佛教义学的形成--东晋外国罗什“般若”与本土慧远“涅槊”之争》[J].中华佛学学报,2000,(13).
  • 6涂艳秋.《鸠摩罗什门下由“空”到“有”的转变--以僧龊为代表》[J].汉学研究,2000,(2).
  • 7立人.《般若与实在 “法性”在早期佛教义理学的疑惑》[J].觉群,2007,(3).
  • 8立人.《法性与涅榘;早期中国佛教学的大小乘对接(上)》[J].觉群,2007,(4).
  • 9立人.《法性与涅榘;早期中国佛教学的大小乘对接(下)》[J].觉群,2007,(5).
  • 10刘剑锋.涅槃“有”与般若“空”义理论争的发展——从庐山慧远到竺道生[J].江西社会科学,2007,27(11):64-67. 被引量:3

共引文献1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