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部定大学用书”的中国历史教材的采编、审查,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整顿高等教育,尤其是历史教育的重要手段。其中既有大学编辑用书委员会、史地教育委员会等政府机构间的合作;又吸纳学界不同流派著名学人参与,由朱希祖、钱穆、缪凤林、萧公权等负责书目规划和教材审查。教育部本意借此促进人文社科学术“本土化”及高等教育“标准化”。该套教材却因牵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文化等诸多重要议题,引发学术争论,加之印刷、经费等限制,最终未能达到“收回文化租界”的目标。从中不仅可以看出民国大学历史教育发展的复杂曲折,更揭示了中国在逐渐融入近代世界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于学术制度和知识观念等方面呈现的大量矛盾、断裂和转换。
出处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23年第1期144-161,共18页
Journal of Historical Theory and Historiography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的历史学和历史学家”(19ZDA23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