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声性三音列理论是源于西方、但在中国本土发扬光大的学说。其出现与近代比较音乐学的兴起有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四音列理论的启发。罗马尼亚与法国的布勒伊洛尤,苏联的玛采尔、奥斯特洛夫斯基、斯波索宾,匈牙利的柯达伊、巴托克、萨波奇,德国的萨克斯,英国的埃利斯,日本的鸟居君子、下总皖一、小泉文夫等,均对这一理论有所贡献,尤以布勒伊洛尤为代表。汉文译词“三音列”最迟1942年已见于日本。此理论20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至杨匡民而形成体系,成为三声腔理论。中国学者使用的三音小组、三音组、徵调类色彩/羽调类色彩、三音歌、三音腔、三声歌调、三声韵、三声音阶、基调音组、腔格、音调系统、音调结构、核腔、核调、腔口、腔音列等十余种称谓,为这一理论的相同或相近概念。
出处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119,共25页
Journal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基金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市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优秀青年人才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