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屈诂·离骚经》管窥钱澄之对屈原形象的接受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钱澄之否定了前人对于屈原“狂狷景行”的评价,肯定了屈原的怨刺精神。钱澄之同时也指出,屈原的怨刺是在忠君的前提下对温柔敦厚风气的突破,而非以“露才扬己”为目的。在此基础上,钱澄之又借对屈原“自矜”问题的阐释,批评了明末君子小人之辨的讨论,认为屈原的“自矜”仅体现在对自身品质的保持,与后世的意气之争有本质区别。钱澄之与屈原相似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对于屈原形象的接受区别于常规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因此,钱澄之在《屈诂·离骚经》中对于屈原形象的解读,可视作他个人遗民情愫的投射。
作者 郝苗
机构地区 山东大学文学院
出处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72-79,共8页 Journal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应用研究项目(2021-SKZC-33)。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二级参考文献40

  • 1张兵.遗民与遗民诗之流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5(4):10-15. 被引量:28
  • 2黄珅.“温柔敦厚”析[J].文艺理论研究,1983(3):65-71. 被引量:2
  • 3赵沛霖.屈原在我国神话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贡献[J].文艺研究,1991(2):41-52. 被引量:2
  • 4卡西尔.《国家的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254页.
  • 5.《论语·学而》[A].杨伯峻.《论语译注》[C].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页.
  • 6.《论语·为政》[A].杨伯峻.《论语译注》[C].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页.
  • 7.《论语·雍也》[A].杨伯峻.《论语译注》[C].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4页.
  • 8.《论语·卫灵公》[A].杨伯峻.《论语译注》[C].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2,164,168,166,163,170页.
  • 9.《论语·子罕》[A].杨伯峻.《论语译注》[C].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8页.
  • 10.《论语·子路》[A].杨伯峻.《论语译注》[C].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0页.

共引文献3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