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流行于明清时期的“苏东坡赏心十六事”,既非苏轼本人的文学作品,亦不是表现苏轼逸事的主题绘画,而是以“苏轼”冠名的一种文化现象。“赏心十六事”的文本生成与晚明幽赏文学具有密切关联;图像再现则受到园林绘画及通俗画谱的双重影响。明清画家并不追求对苏轼其人其事的忠实还原,而将其作为一个视觉符号反复运用,充分发掘苏轼形象蕴含的“代言效应”。这种象征性的图像演绎,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后人对苏轼的喜爱与追捧,揭示了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典范位置。
出处
《中国典籍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129,共10页
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图像视域下的宋代文学阐释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CZW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