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文化再生产与符号联想:数字时代的中国民俗与国家形象建构 被引量:1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ymbolic Association:Chinese Folklore and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in the Digital Age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作为民众共享的文化传统与国家文化资源的凝结标识,民俗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确认文化身份、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随着数字媒介的迭代,传统民俗与大众流行文化的深度嵌合推动了民俗的文化再生产,而民俗文化产品所具有的无形属性和符号意义与原产国的国家形象息息相关。一方面,应当以“品牌化”策略推动民俗文化资源的数字转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国家形象打造为具有差异化特征的识别体系;另一方面,应重视中国民俗文化符号体系的建构,统筹对外传播路径,增强其对全球青年群体的吸引力,通过“符号化”联想来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助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作者 苏筱 Su Xiao
出处 《文化遗产》 2024年第1期98-104,共7页 Cultural Heritage
基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都市民俗国际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3JCC0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二级参考文献36

  • 1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5(3):91-96. 被引量:390
  • 2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3(2):36-46. 被引量:114
  • 3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J].现代国际关系,2006(2):42-46. 被引量:62
  • 4黑格尔.《历史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62,104页.
  • 5卡西尔.《人论》.第35,104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 6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 7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07—10—25.
  • 8王桂兰.文化软实力的纬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 9柳田,王一川.中国人需要怎样的文化符号[N].解放日报,2011-01-13(2).
  • 10鲁多夫·洛克尔.《六人》,傅惟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共引文献474

同被引文献26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