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还原鲁迅”一直是1980年代以来重要的现代文学研究话题,但经过40余年的“还原”,反而出现了更繁杂的鲁迅面相。透过符号学视角,可以恰切地描述这种困境:“还原”之“原”的鲁迅,实乃公共话语空间中携带繁复意义、能被感知的一个特殊符号,而非曾经的绝对实体。这个常识极易因鲁迅形象的生动而遭忽视。经过历史衍义和符号传播两个层面的符号化过程之后,“鲁迅”符号混杂着多重(甚至极端对立的)解释项,隐含着不同的历史语境与解释意图。悬设的“鲁迅本体”恰恰因为缺乏确定内容,最终又为不同解释之间的对话和面向未来的意义提供了可能。
出处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99,共7页
基金
深圳市出站留(来)深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鲁迅的道路意识与文学书写”(项目编号:20221063010007)
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当代文艺创作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非虚构:张爱玲‘晚期风格’的先锋性”(项目编号:23DDWY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