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被修改的体式:汉魏乐府诗歌的口传性

The Modified Style:The Orality of Transmission of the Early Period Chinese Poetry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从传播和接受角度来谈的口传体式,具有用耳听而非用眼看所带来的体式特征,表现为声音关联在作品结撰中发挥的作用超过了语义关联起到的作用。以《乐府诗集》所录“本辞”、晋乐奏辞为基础来考察汉魏乐府中最具典型性的三类作品,包括以《塘上行》为代表的口传性较强的乐府,相对书面化的三曹乐府,及被视为“一字千金”的“古诗十九首”,可发现这些作品之口传性是如何在观念中被逐渐淡化,又如何被后代修改的作品所覆盖的。后人通过针对正文的现成主题叠加式结构特征的修改,及作者、题名、笺注等多层面增饰,将汉魏乐府改得符合书面标准,这种修改多发生在晋南朝时期,主要由文人拟作者、文集编撰者完成。现有研究常将那些被书面化修改后的文本作为依据,自然会导致汉魏乐府口传体式被忽视、遭争议。
作者 徐艳 Xu Yan
出处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2,共10页 Literary Review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曹植作品之经典化研究与文集新校笺”(21BZW0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41

  • 1黄永年.《曹子建集》二题[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1(1):115-122. 被引量:7
  • 2李定广.“情兼雅怨”的内涵与曹植诗的“集大成”地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6):88-94. 被引量:7
  • 3吴冠文,谈蓓芳,章培恒.《玉台新咏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 4.《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第一章[M].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 5.《<乐府诗集>成书研究》[M].,..
  • 6.《乐府诗集》卷九六[M].,..
  • 7詹镆.《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 8余冠英.《乐府歌辞的拼凑与分割》[M].,..
  • 9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M].,..
  • 10.《汉魏六朝诗论丛》[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9页.

共引文献1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