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性善与性恶各自的得失——儒家生生伦理学基于三分法的考察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Good Nature and Bad Nature——on the Confucian Shengsheng Eth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ichotomy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性善与性恶是孟子和荀子不同的人性主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处理这两种不同人性理论的关系,早已成为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三分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可能。所谓三分法是儒家生生伦理学基于对孔子思想结构的分析,将与成德成善相关的因素梳理为欲性、仁性、智性三个部分,突破感性、理性两分模式束缚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新方法的视域下,孟荀二子的不同主张各有其得失。性善论之所得是发展了孔子的仁性,但失之于忽视了智性,从孔子整全的思想结构中脱离了出来,难以处理特殊境遇下如何成德成善的问题。性恶论刚好相反,其所得是推进了孔子的智性,而失之于丢掉了仁性,致使学理缺乏道德动力,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隆礼重法。要正确处理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关系,应该打通孟子和荀子的壁垒,从仁性和智性两个层面看待人性,最终形成仁智双全,善恶齐备的理论格局。舍此而求其他路径,最多是小修小补,纵有局部之效,但终究难成根本之法。
作者 杨泽波 YANG Zebo
出处 《邯郸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3-24,共12页 Journal of Handan University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40

  • 1杨泽波.先在性与逆觉性的缺失——儒家生生伦理学对荀子论仁的内在缺陷的分析[J].哲学研究,2021(2):48-56. 被引量:6
  • 2庞朴.古墓新知[J].读书,1998,0(9):4-8. 被引量:12
  • 3《孟子性善论研究》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 4《孟子性善论研究》第二部分第三章“良心本心与伦理心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68-85页.
  • 5《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 6《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9页.
  • 7《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 8李晨阳.荀子哲学中“善”之起源一解[J].中国哲学史,2007(4):83-89. 被引量:13
  • 9古籍:《论语》《老子》《孟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尚书》《苟子》《苟子集解》《朱子语类》《周礼注疏》《诸子集成》.
  • 10郭沫若,1982年:《十批判书·苟子的批判》,载《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