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现代诗晦涩成因的隐喻认知阐释

A Metaphorical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Causes of Obscurity in Modern Poetry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哲学研究对隐喻的重新认识,表明诗歌语言的晦涩与语言的隐喻认知特性息息相关。古典诗与现代诗里的隐喻类型不同,前者为修饰型,后者为认知型,现代诗语的晦涩程度也比古代诗语更为突出。现代诗中晦涩的程度差别有客观与主观成因,隐喻与转喻的函数关系表现为客观因素,作者与读者则是造成晦涩的主观因素。在符号学上,词语—事物、能指—所指的对应关系发生偏离越大,在认知上造成的难度与晦涩的程度就会越大。隐喻类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与晦涩现象相关,晦涩程度完全可以做到与特定的审美趣味相适应。
作者 李心释 LI Xinshi
机构地区 西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江汉学术》 2024年第2期98-104,共7页 JIANGHAN ACADEMIC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诗歌‘元诗’观念及实践问题研究”(23BZW146)。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31

  • 1敏泽.中国古典意象论[J].文艺研究,1983(3):54-62. 被引量:69
  • 2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186.
  • 3克里安思·布鲁克斯.《悖论语言》,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54页.
  • 4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 5[1]钱钟书.管锥篇: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9.
  • 6[1]十三经注疏(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2.
  • 7[8]朱熹.楚辞集注:卷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 8[9]朱熹.朱子语类:卷80[M].北京:中华书局,1986.
  • 9[10]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 10William K. Wimsatt and Cleanth Brooks, Literary Criticism: A Short History, New York: Knopf, 1957, p. 674.

共引文献8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