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脾寒型小儿夜啼的外治法概述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夜啼是指稚子白日如常,天黑则经常哭泣不眠,民间俗称“哭夜郎”,多见于小于6月龄的婴幼儿[1]。若通过喂以母乳辅食、安慰哄劝、更换尿布、调整衣服被子厚薄后,哭闹片刻停止[2],这是生理性啼哭,与疾病无关。小儿夜啼证型有心肝火热、脾气虚寒、食积化热、惊吓4证,其中脾虚寒证是小儿夜啼疾病中的常见证型[3]。《幼幼集成》中记载小儿“脾寒”常见的原因“胎寒者,母娠时患热病,多服寒冷之药,有或过餐生冷,令儿受之。”因为夜啼病症在婴幼儿群体中十分常见,所以应该找到患儿接受度高、治愈率高的治疗方法。小儿推拿、艾灸、耳穴压豆、中药外敷4种中医外治法可作用于患儿体表,患儿配合度较高,疗效理想,适合推广并应用于临床。由此,笔者寻找近年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夜啼的相关临床文献,现综述如下。
作者 许亚楠 李静
出处 《湖北中医杂志》 2024年第4期58-62,共5页 Hube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4

二级参考文献86

共引文献7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