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情境认知理论在循环系统疾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目的:分析情境认知理论在循环系统疾病教学中的应用及对其考试成绩的影响。方法:情境认知理论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自编了情境认知理论教学大纲。以循环系统疾病为例,将情境认知理论的几个知识点(知识的情境性、协商性;学习的社会性、边缘参与性;认知的普遍性、意向性)进行编写,并以4人为一组进行学习小组的组建和分工。在每个学习小组中,由两名组员分别担任“医生”“患者”角色,以病例为线索开展讨论和分析。每一次课堂讨论结束后,在小组中再由一名组员作为“医生”角色主持一次病例讨论。另外,在每次学习小组内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每次情境认知理论教学结束后,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其结果。结果:从知识掌握情况看,实验组学生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型心绞痛、急性左心衰竭、阵发性房颤、重度二尖瓣狭窄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与对照组学生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理论平均分数为85.13;对照组学生理论平均分数为75.93,实验组临床考试平均成绩为85.79,对照组临床考试平均成绩为76.5。实验组在情景情境认知理论教学之后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情境认知理论的认同程度:两个年级学生对情境认知理论的认同程度均为“非常同意”。其中,实验组学生对情境认知理论的认同程度为“非常同意”,对照组学生对情境认知理论的认同程度为“基本同意”。在循环系统疾病课程考核中,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为(94.5±3.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2.5±4.1)分;在临床操作技能考核中,实验组学生成绩为(98.5±3.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6.8±4.5)分;在临床综合测试成绩均中实验组为(97.4±3.6)分高于对照组(85.6±4.2)分,其平均成绩(96.5±3.3)明显优于对照组(83.6±4.4)。结论:情境认知理论教学能够明显提升教学成绩,帮助学生建立医学兴趣,可以获取显著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将理论融合于实践操作中,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作者 孟春
出处 《进展》 2024年第8期180-182,共3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二级参考文献86

共引文献2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