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在“我”走向“我们”的途中——再论《少年飘泊者》及“蒋光慈现象”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少年飘泊者》位于“五四”启蒙与革命文学的交替处,“对中国社会从农村到城市、从‘五四’到‘五卅’进行全景式的叙述”^((1))。夏志清在其小说史中对蒋光慈不假辞色,但也承认《少年飘泊者》包含了此后普罗小说“所有的地道的主题”^((2))。从现代中国的青春想象角度而言,该小说表现“五四”以后“举国青年的革命精神进展的痕迹”^((3)),“第一次完整地展示了革命成长学下革命新人的成长故事”^((4))。文学史对于《少年飘泊者》的概述,几乎都是承认其意义,但又只是提供“初阶产品”的意义。与此对应,回到历史原境,该小说不为精英认可^((5)),但在读者市场上一纸风行,单行本自1926年1月初版发行后的7年内再版15次。蒋光慈自述:“《少年飘泊者》的作者所要求于读者的,是读者于读了《少年飘泊者》之后,能够感觉得现在社会之不良,而努力于革命的工作。”^((6))而普通读者的阅读反应完美地回应了作者预设的效果:“我只觉周身的血管,都膨胀起来,似乎要向一切社会上的恶势力施以总攻击。因为这本书所启示给我的,不是懦夫式的悲怆,乃是热烈的反抗性。”
作者 金理
出处 《文艺争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5,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中青年形象的流变研究”(项目编号:19BZW096)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二级参考文献45

共引文献33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