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说”与“被说”的易位与主体重建——以《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形象为中心

Translocation&Subject Reconstruction of Saying&Being Sayed:Centered on the Image of Zhenzhen in When I Was in Xia Village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我在霞村的时候》写作于丁玲思想改造的特殊时期,后因其间的叙事留白引发争论并形成舆论声浪。无所不在的“说”为文本的经典落定造势,也成了透视“丁玲逻辑”的微观窗口。无论是失节主人公贞贞还是丁玲本人,在“说”的同时也必然处在“被说”的境地,以言语为载体的异质性经验在双向流动中超越了简单的交互关系,演变为一种在相互观照中的复杂纠缠。各主体在多重话语的叠合下实现自我改造,乃至重塑精神结构。将“说与被说”作为文本阐释与经典认定的结构性装置,既能把握《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内在性叙事和贞贞形象的嬗变,又可以此为径,探寻与贞贞血肉难分的丁玲如何找寻主体定位,弥合知识分子主体与革命政权间的复杂裂隙。
作者 刘欣懿 LIU Xinyi
机构地区 西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4年第2期135-144,共10页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55

  • 1吴敏.试论周扬等延安文人的思想“突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4):70-86. 被引量:7
  • 2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A]..《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2版[C].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012页.
  • 3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A]..《鲁迅全集》第4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91页.
  • 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8、861页.
  • 5吴时韵.《〈叹息三章〉与〈诗三首〉读后》.1942年6月19日《解放日报》.
  • 6金灿然.《间隔-何诗与吴评》.1942年7月2日《解放日报》.
  • 7丁玲.《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J].新文学史料,1982,.
  • 8丁玲.《<陕北风光>校后感》[A]..《丁玲文集》,第6卷[C].,..
  • 9温济泽.《斗争日记-中央研究院座谈会日记》.《解放日报》,1942年6月28日.
  • 10苏汶.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J].现代,1932,(1).

共引文献6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