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创伤世界的救赎幻象——于潇湉创作论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于潇湉的创作经历了两次转型,在转型中,她从“儿童之外”进入了“儿童之内”,但又跳出了单一儿童视角的某种局限,从而使其创作更具普遍的文学价值。同时,她在“残缺处境”中启动主体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并通过“疼痛美学”使之与“自身”真正遭遇,回答关于生命意义的拷问,完成了一场对人生的存在主义式精神分析。而这些创作特征则又揭示了她的创作动因:在交出主体清醒的前提下,以文学“幻象”完成对自身“创伤”的象征性救赎。
出处 《艺术广角》 2024年第3期107-112,共6页 Art Panorama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26

共引文献4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