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沙汀创作于1941-1946年间的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聚焦于战时四川乡镇空间的社会样貌与生活历史,在观照对象与写作手法的不断调试中呈现出“生活”的多种面向,与作家1944年写作的短文《向生活学习》互为参照,可以勾勒出沙汀文学实践的一条重要线索。作为一个整体,“三记”中由人物对话及人物语言与叙事话语的关系构成的“杂语”可被视作小说的基本诗学要素,体现出文学对各种社会方言的加工组织过程以及对生活的对象化处理。而从历时性角度看,三部小说杂语形态的变化也意味着作家在时势体认下对文学观念与创作方法的调整。除去对社会生活的观照,自然空间及自然性因素的引入也为文本制造了更为丰富的意义取向,它们最终共同通向了作家在相应历史阶段对“生活”的理解和感知,并昭示了文学与生活互动的可能性。
出处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6,共9页
Literary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