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工业发展和检测技术的进步,抗生素、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及除草剂等有机污染物具有难降解、远距离迁移等性质,在环境介质中不断检出,为生态环境治理带来新的挑战[1-3]。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不仅威胁饮用水安全,而且破坏水体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进入水体的有机污染物不能被降解,而是由藻类等低等水生植物富集,经食物链及食物网传递,造成全球性分布,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不同有机污染物暴露对微藻的影响体现在藻密度形态、光合色素及电子传递链、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抗氧化酶、细胞内外微囊藻毒素的变化,但对微藻的毒性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系统阐述较少[4-6]。本文将水体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包括抗生素、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及除草剂等对微藻密度及形态的影响作为毒作用特点,将不同污染物暴露下藻细胞叶绿素荧光参数、生理生化指标、微囊藻毒素产生量及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情况作为毒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出处
《毒理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65-169,共5页
Journal of Toxicology
基金
中南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2110533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