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雍乾时期“改土归流”后在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安屯设堡,大批汉族移民迁入,带来了鞭炮生产技艺。鞭炮生产在满足汉族社会的需求外,逐渐被当地苗族接受和消费,并成为两个民族互动的一种媒介。研究显示,鞭炮成为苗族礼俗生活中的一种消费符号,在礼俗中鸣响鞭炮的意义在于彰显家庭或家族的强旺,是社会名声的一种象征,也折射出家族声望的竞争关系。与其他礼物不同,鞭炮消费的意义不在于建立互助互惠关系,而是围绕鸣声营造出不断传扬的消费者的名声,进而形成彰显名声名望的氛围,凸显出其符号消费的价值。
出处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9-86,共8页
Journal of Guizhou Institute of Socialism
基金
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黔东南州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2021FR05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南地区多民族共居村落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实践研究”(20AMZ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