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郯子鹿乳奉亲故事源于印度民间的苦行者故事,起初被佛教征引,创编为睒子本生故事,三世纪后传入中国。魏晋时期众僧为传播佛教义理,有意在宣讲中强化睒子的孝行。唐宋时期是睒子佛子与孝子身份的更迭阶段,睒子本生故事的佛教色彩逐渐消解,孝道伦理日益增强。元明以后,睒子随着二十四孝故事的普及进入童蒙教育体系,州子剡子逐渐演变为周朝剡子,后形讹作周郯子。后世在解读时又演绎出郯国国君郯子说,完成了异域故事的本土化过程。
出处
《民族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62,共11页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4批面上资助项目“礼俗互动视城下的孝道叙事与社会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23M7422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