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引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光学诊断技术。它是一种应用近红外光干涉成像,通过使用干涉仪接收并记录不同深度生物组织成分的反射光,经过计算机系统处理得到生物组织断层图像。OCT的分辨率可达10μm,能够清楚观察到组织内部细微结构,因其结果与病理检查高度一致,在医学界被称为“光学活检”。1991年,麻省理工学院Fujimoto教授的工作小组首次在Science杂志上报道了OCT成像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在视网膜和动脉内的应用[1]。1996年,Brezinski教授[2]第一次进行了动物血管的体外OCT成像研究。直到2001年第一台用于人体冠状动脉血管内成像的时域OCT(time domain OCT,TD-OCT)面世,并由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的Jang教授首次将其应用于人体冠状动脉的检测[3]。近十年来,OCT技术先后经历了多次更新和升级。从开始的需要球囊阻断技术的M2、M3成像系统到成像质量更高,成像速度更快,不需要球囊阻断血流的频域OCT(frequency domain OCT,FD-OCT)成像系统,这使得OCT技术无论在心血管研究领域还是在临床应用方面都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最近发布的新一代ILUMIENTM OPTISTM系统在保证高分辨率、高清成像质量的前提下,将成像速度进一步提高到180帧/s,单次扫描的血管段长度可达75 mm,同时整合了基于导丝的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功能,兼备形态学和功能学评估功能,使OCT的应用指征进一步拓展并在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应用迅速推广。
出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3年第1期183-194,共12页
Chinese Video Journal of Cardiology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213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