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存在物”在道德存有辅线中的位置——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阳明“心外无物”学说的解读

The Position of“Being”in the Auxiliary Line of Moral Existence:Interpretation of Yangming’s Doctrine of“Nothing Outside the Mind”by Confucian Generative Ethics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心外无物”的“物”除指“行为物”之外,还指“存在物”。前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践行,意义明确;后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存有,争议较多。良知之所以能够创生“存在物”,是因为良知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审视天地万物,将天地万物笼罩在自己的视野之下,赋予其道德的价值和意义。这方面的内容即为道德存有论。道德存有论是宋代之后儒学逐渐发展出的一条辅线,阳明的努力极大地充实了这一路线,奠定了儒学以道德践行为主、以道德存有为辅的理论格局。将道德存有这条辅线剥离出来,使其不再被夹裹在道德践行主线之内,对于梳理儒学发展的整体脉络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 杨泽波 Yang Zebo
出处 《船山学刊》 2024年第4期61-71,共11页 Chuanshan Journal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18AZX013)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儒家生生伦理学研究”(16JHQ00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15

  • 1杨泽波.从以天论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2006(3):39-49. 被引量:46
  • 2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39、233页.
  • 3约翰·R.塞尔著,李步楼译:《社会实在的建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 4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北:学生书局,2006年.
  • 5陈少明.《什么是思想史事件?》,《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 6北京大学哲学系编.《中国哲学史》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6、117页.
  • 7George Edward Moore, Some Main Problems of Philosophy, London: George Allen &Unwin Ltd., 1953, p.2.
  • 8George Edward Moore, Philosophical Studies, Totowa, New Jersey: Littlefield, Adams &Co, 1968, pp. 1-2.
  • 9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现象学导论》,高秉江、张建华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0-151页.
  • 10丹·扎哈维.《胡塞尔的现象学》,李忠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106-111页.

共引文献3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