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地性”经过学科迁徙,常常与“地方性”等语汇混用,然而它之所以与“地方性”区别开来,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激荡出巨大能量,恰恰在于这一汉字组合引发的无穷联想。它是基于一种想象性挪用的造词法,这种解字而后说文的生成法门是思想基点,是活力源泉,也是“在地性”成为中文话语后得以真正“在地”的必然。笔者认为,“在地性”应当重新分解为“何以为地”“如何能在”,从物质土地、文化场域、生态想象三方面回应被打开的文化想象与生活体验,成为可能的生存策略与理想模型,也探索出与个体生命、人类文明、生态动能紧密链接的“人地缘法”。
出处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5-200,共6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文献整理与研究[1949-2019]”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ZD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