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初,实验小鼠遗传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毛色作为肉眼可辨的表型特征,在近交系小鼠的培育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本专栏上期《近交系小鼠培育及其背后的故事》中提到的第一个近交系小鼠DBA就是根据3个隐性纯合毛色基因位点选育而来的。除了DBA小鼠,之后培育的C3H、CBA和C57等近交系小鼠也都利用了各自不同的毛色特征,在繁育过程中进行品系的识别和区分[1]。在分子生物学技术出现之前,毛色是用于区分不同品系小鼠的最主要依据。即便在当下,我们仍习惯以毛色来区分不同小鼠,如常用的白化小鼠BALB/c、FVB和ICR,纯黑色的C57BL/6,以及鼠灰色(也称野生色)的CBA等。
出处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463-466,共4页
Laboratory Animal and Comparative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