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因“行”而“性”——狄尔泰生命解释学视域下的《狼》解读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狼》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在《狼》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从屠户的角度出发,依照情节线索将文章内容概括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并结合创作背景知人论世。千篇一律的教学背后,充斥着知识点的堆砌和情感体验的缺失。在课文的人与动物争斗的场景中,我们可落脚于何处,走向何方?
作者 陈依迪
出处 《读写月报》 2024年第21期28-32,共5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4

共引文献3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