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京剧中的髯口

Artificial Whiskers in Peking Opera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古代男子以蓄须为美,其往往被视为成年男性的重要象征之一。三国的关羽、宋代的苏轼、明代的张居正等人都有“美髯公”的美誉。戏曲以写意手法表现生活,因而男性角色大多佩戴假须——髯口,又称“口面”。山西洪洞明应王殿元杂剧壁画中,即有一人明确佩戴假须——这或许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有关髯口的戏曲文物证据。从画面上来看,当时“髯口”的制作工艺还比较拙朴,仅用一根细绳(或金属丝)悬系三绺黑须,长仅过颔。尽管形态还比较接近生活状态,但其形制却明显与后世戏曲舞台上的“三绺髯”是一脉相承的。
作者 吴峰云 Wu Fengyun
出处 《中国京剧》 2024年第8期107-108,共2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