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知识图谱及其关键技术在中医药脾胃疾病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目的:分析知识图谱及其关键技术在中医药脾胃病的研究与应用。方法:基于知识图谱及其关键技术分析2010年1月—2023年11月中医药在脾胃病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包括脾胃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辨证情况,分析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原则及应用价值。结果:检索得到3785篇脾胃病相关文献,其中2 153篇文献涉及中医药。脾胃病病机为脾气虚的665篇,脾湿困阻的561篇,脾胃热盛的393篇,脾气郁滞的310篇,胃气上逆的224篇;病因多为不良饮食习惯及情绪波动等,临床表现多为食欲不振、口苦口干及腹胀等。2153篇文献中,脾胃虚弱型为主的文献472篇(12.18%),其他依次为脾胃虚寒型(10.76%)、脾胃气滞型(9.83%)、脾胃阴虚型(9.14%)、脾胃寒凝型(7.54%)和脾胃血瘀型(6.12%)。治疗原则为虚证宜补、实证宜泻的652篇(16.83%),其他依次为升降相因、润燥互用(12.59%),标本兼顾、攻补兼施(10.76%),顾护胃气、兼顾脏腑(8.90%),调和气血、疏肝理气(6.48%)。有1429篇文献证实中医药对改善脾胃病患者临床症状有良好价值,包括脘腹疼痛、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分别占32.05%、29.46%、23.09%、15.40%;有1 503篇文献证实中医药对脾胃病患者的情志调摄效果良好,包括烦躁易怒、焦虑不安、抑郁紧张、思虑过度,分别占31.74%、27.15%、23.42%、17.70%。结论:脾胃病的病机多为脾气虚、脾湿困阻及脾胃热盛等,病因多为不良饮食习惯及情绪波动等,临床表现以食欲不振、口苦口干及腹胀等为主,辨证分型以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寒型及脾胃气滞型等为主,治疗需遵循虚证宜补、实证宜泻,升降相因、润燥互用及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等治疗原则,同时辅以中医药为主的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脾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情志状态。
机构地区 长兴县中医院
出处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4年第15期60-62,共3页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agemen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101

共引文献10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