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提出的象征父亲理论是基于死去的父亲,这是因为他把父亲图腾化、禁忌化、崇拜化,进而达到理想化,即理想的父亲能够代表法则。拉康批评这一理想性,认为父亲的理想形象并非弗洛伊德本人的理论构想,而是出自神经症患者的幻想。针对这一以理想性为基础的父亲理论和现代社会父亲形象的衰落状况,拉康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对策,那就是欲望与法则的共生观:一方面,拉康运用能指这一结构利器来武装欲望问题,破除了纯粹享乐与法则之间的神经症患者式的假想性对立,破除了通过否定(即禁忌)确立起来的法则的理想性,力图探索父亲的真正作用与功能(借助“父亲的姓名”理论);另一方面,受到圣·保罗用恩典代替法则做法的启示,拉康认为欲望和法则在原初意义上不但不是对立的,反而还是相伴的、共生的,因为有了父亲的爱,欲望欲求法则,法则勾勒欲望的轨迹。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95,共11页
Philosophical Tr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