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后情感”视角下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的校园想象与价值审思

Campus Imagination and Value Reflection in Chinese School Dramas from a Post-emotional Perspective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国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将情感视为明码标价的消费商品,追求表面的、易得的、即时的感官刺激与情绪快适,而非强调真实情感,显露出后情感主义的倾向。部分校园青春题材网络剧通过感官愉悦的“视觉快适”、夸张幽默的“话语快适”、加速社会的“需求快适”进行情感展示,塑造出一个虚构梦幻的校园乌托邦。这种被批量化生产的“后情感”容易促使青年群体逃避社会现实的重重压力,转而追求短暂的身心快适,进而导致情感错位和价值断裂。创作者应注重将快适的情感表达与理性的价值引导相融合,形塑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
作者 田晔 吴云涛 Tian Ye;Wu Yuntao
出处 《粤海风》 2024年第4期101-108,共8页
基金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网络剧的情感研究”(SM202410015001)阶段性成果之一 北京印刷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中国网络剧的青年婚恋观研究”(27170124038)阶段性成果之一。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51

  • 1涂有明.社会身份理论概述[J].延边党校学报,2009,24(5):68-69. 被引量:12
  • 2朱自清.《论青年》[J].中学生,1944,(78).
  • 3Stjepan G. Mestrovic, Postemotional Socie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7, p. xi, p. 40, p. 1, p. 64 -65, p. 74.
  • 4托马斯·德·曾戈提塔著、王珊珊译《中介化》第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 5风吹佩兰《一生最美~文·散文卷》第39-14l页,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
  • 6朱立元、陆扬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2卷第62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 7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
  • 8克里斯托弗·拉什.《自恋主义文化--心理危机时代的美国生活》,陈红雯、吕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4-5页,第2页.
  • 9汪峰.《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华纳唱片中国(香港)有限公司提供版权,国际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2002年版.
  • 10瓦尔特·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刘北成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16、100、100、41、48、112、100-101页.

共引文献9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