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现代意义的“人民性”文论思想萌发于20世纪初期,确立于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但“人民性”作为文论概念却主要源自俄苏文论。1940年12月15日铁弦编译的《最近苏联的文艺论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界首次将俄文“народность”转译为“人民性”的标志性文献。它的背后是20世纪30-50年代俄苏的“人民性”文论话语译介到中国的两次高潮。这两次译介高潮对50-7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最重要的积极影响是:这种译介厘清了“人民性”文论的理论内核,既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文论的理论基石,也与毛泽东《讲话》的人民立场形成理论互证关系。消极影响在于:译介的俄苏“人民性”文论话语机械地理解“人民性”的阶级内涵,窄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中“人民性”的意涵。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9-177,共9页
Literary Review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研究”(18ZDA2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